? 2018年3月12日,廣安門醫院健康大課堂由質控辦主任吳向紅講授《與飲食養生》,并與患者現場互動答疑、咨詢。
與飲食養生?
健康的價值
將健康比作1,其他的諸如金錢、地位、學識、才華等均為0,沒有了“1”,后面的“0”都毫無意義。這就是人生的基本道理:失去健康,一切為零。
養生
養生(又稱攝生、道生)一詞最早見于《莊子》內篇。
生:生命、生存、生長;? ? ?
養:保養、調養、培養、補養、護養;? ? ??
養生:指保養、調養、頤養生命。
養生就是根據生命發展的規律,通過養精神、調飲食、練形體、慎房事、適寒溫等各種方法,達到保養身體,減少疾病,增進健康,延年益壽的目的。
飲食養生是指通過控制飲食從而達到養生的效果。
《黃帝內經》
《黃帝內經》成型于西漢時期,分《靈樞》、《素問》兩部分,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。
《黃帝內經》以生命為中心,探索生命規律,創建了相應的理論體系和防治疾病的原則和技術,包含著哲學、政治、天文等多個方面學科的豐富知識,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化巨著。
《黃帝內經》從整體觀上來論述醫學,呈現了自然、生物、心理、社會“整體醫學模式”,是中國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。
《黃帝內經》以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和辯證思想,從宏觀角度闡述天、地、人之間的相互聯系,是一部圍繞生命問題而展開的百科全書。
《黃帝內經》不是藥方,也不是秘方,它是告訴我們如何才能不生病,是一本教人健康長壽的養生寶典。
《黃帝內經》提出 “飲食有節”、“謹和五味”、“寒溫中適” ,對今人的健康保健仍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。
《黃帝內經》認識到飲食是人體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,也是影響著人體的健康重要因素。書中涉及飲食問題的理論闡述多達40余篇,闡明了飲食活動是人體正常的生理需要,人體的五臟六腑和形體組織離不開食物的充養。
“素問 六節藏象論”說“天食人以五氣,地食人以五味……味有所藏,以養五氣,津液相成,神乃自生”。
居民膳食指南核心推薦
食物多樣, 谷類為主:粗細搭配、薯類
吃動平衡,健康體重:食不過量,天天運動
多吃蔬果、奶類、大豆:合理分配三餐
適量吃魚、禽、蛋、瘦肉
少油,控糖限酒:吃清淡少鹽少油膳食
杜絕浪費,興新食尚:吃新鮮衛生的食物,每天足量飲水,合理選擇飲料
中國傳統膳食原則 “五谷宜為養,失豆則不良;五畜適為益,過則害非淺;五菜常為充,新鮮綠黃紅;五果當為助,力求少而數” 。
古代醫學家將中藥的“四性”、“五味”理論運用到食物之中,認為每種食物也具有“四性”、“五味”。
“讓食物成為你的藥物,而不要讓藥物成為你的食物”(醫學之父·希波克拉底)
“空腹食之為食物,患者食之為藥物”,反映出“藥食同源”的思想。( 《黃帝內經太素》)
飲食有節----原文
《素問·上古天真論》:“......上古之人,其知道者,法于陰陽,和于術數,飲食有節,起居有常,不忘作勞,故能形與神具,而盡終其天年,度百歲乃去。”
節是指節制、節律
“飲食有節”原則,不但指的是三餐要定時,還要定量,不可過饑或過飽。
《靈樞·五癃津液別》說:“五谷之津液,和合而為膏者,內滲入于骨空,補益腦髓,而下流于陰股。”
《素問·平人氣象論》云:“人以水谷為本,故人絕水谷則死,脈無胃氣亦死。”強調了飲食水谷對生命活動的重要性。
飲食有節----節饑飽
《靈樞·平人絕谷》云:“胃滿則腸虛,腸滿則胃虛,更虛更滿,故氣得上下,五臟安定,血脈和利,精神乃居,故神者,水谷之精氣也。”
定時定量進餐,饑飽適宜,生活規律,這樣才能保證脾胃的正常運化,氣血生化有源,正氣充足。
飲食有節----過饑
《靈樞·五味》說:“故谷不入,半日則氣衰,一日則氣少矣。”
《靈樞·平人絕谷》“故平人不食飲七日而死者,水谷精氣津液皆盡故也。”
長期飲食攝入不足,會導至氣血津液的化生不足、臟腑功能衰退 、 腦髓不足、骨失所養、抵抗力下降等。
飲食有節----過飽
《素問·痹論》說:“飲食自倍,腸胃乃傷。”
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說:“……膏粱之變,足生大疔,受如持虛。……因而飽食,筋脈橫解,腸澼為痔。因而大飲,則氣逆。 ”
《素問·通評虛實論》“凡治消癉仆擊,偏枯痿厥,氣滿發逆,肥貴人,則高粱之疾也。”如果長期飲食過飽,則會引起腸胃受傷等病變。
五谷為養----原文
《素問·臟氣法時論 》“毒藥攻邪,五谷為養,五果為助,五畜為益,五菜為充,氣味合而服之,以補精益氣。此五者,有辛、酸、甘、苦、咸,各有所利,或散、或收、或緩、或急、或堅、或軟,四時五臟,病隨五味所宜也。
五谷為養
《黃帝內經》開創了中醫膳食營養的先河,給我們提供了世界上最早而又最全面的飲食指南。
膳食要均衡,不可偏頗:谷肉果菜都是飲食營養的基本物質,而且有各自不同的性味功能,最好是均衡搭配食用,以保證營養全面,培補人體的精氣。
《素問·五常政大論》“谷肉果蔬,食養盡之,無使過之,傷其正也。”強調要吃得雜一點,細糧粗糧結合,谷物豆類相宜,谷肉果蔬都接受。
謹和五味----原文
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“是故謹和五味,骨正筋柔,氣血以流,湊理以密,如是則骨氣以精。謹道如法,長有天命。”
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。五味與五臟,各有一定的親和性。
五味入于胃,分走五臟,以對五臟進行滋養,使其功能正常發揮。
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 “夫五味入胃,各歸所喜,故酸先入肝,苦先入心,甘先入脾,辛先入肺,咸先入腎。”
肝屬木、色青、味酸;收
心屬火、色赤、味苦;堅
脾屬土、色黃、味甘;緩
肺屬金、色白、味辛;散
腎屬水、色黑、味咸。軟
《生氣通天論篇》:
味過于酸,肝氣以津,脾氣乃絕。味過于咸,大骨氣勞,短肌,心氣抑。味過于甘,心氣喘滿,色黑,腎氣不衡。味過于苦,脾氣不濡,胃氣乃厚。味過于辛,筋脈沮弛,精神乃央。
是故謹和五味,骨正筋柔,氣血以流,腠理以密,如是則骨氣以精。謹道如法,長有天命。
“多食辛,則筋急而爪枯。”
辛多傷肝。辛味可以補肺,過多的辛味食物會引起肺氣偏勝,就會克伐肝臟(金克木),肝藏血,主筋,如果我們吃入的辛味食物過多,就會損傷肝的功能,導致筋的彈性降低,血到不了指甲,手爪會干枯。同時還常出現頭暈目眩、面色無華、視物模糊等肝血虛的癥狀。
?“多食酸,則肉胝皺而唇揭。”
酸多傷脾。酸味可以補肝,過多的酸味食物會引起肝氣偏勝,就會克伐脾胃(木克土)。脾主肌肉,其華在唇,如果食入的酸味食物過多,就會導致脾胃功能失調,出現肌肉松弛,嘴唇也會失去光澤,同時還常出現飯量減少、飯后胃脹、大便稀,說話聲音低微等脾氣虛的癥狀。
“多食甘,則骨痛而發落。”
甘多傷腎。甘味可以補脾,過多的辛味食物會引起脾氣偏勝,就會克伐腎臟(土克水)。腎主骨藏精,其華在發,如果食入的甘味食物過多,就會損傷腎的功能,出現頭發沒有光澤、掉發,同時還常出現腰膝酸軟、耳鳴耳聾等腎精虛的癥狀。
“多食苦,則皮槁而毛拔。”
苦多傷肺。苦味可以補心,過多的苦味食物會引起心氣偏勝,就會克伐肺臟(火克金),肺主皮毛,如果我們吃入的苦味食物過多,就會損傷肺的功能,出現皮膚枯槁,毛發就會脫落,同時還常出現咳嗽、咳痰等肺氣虛的癥狀。
“多食咸,則脈凝泣而變色。”
咸多傷心。咸味可以補腎,過多的咸味食物會引起腎氣偏勝,就會克伐心臟(水克火)。心主血,如果我們吃入的咸味食物過多,就會損傷心的功能,抑制血的生發,使血脈凝聚,臉色變黑。同時還常出現心悸、氣短、胸痛等心氣虛的癥狀。
寒溫中適----原文
《靈樞·師傳》說:“食飲者,熱無灼灼,寒無滄滄。寒溫中適,故氣將持,乃不致邪僻也。”
《靈樞·小針解》“寒溫不適,飲食不節,而病生于腸胃”。
飲食的溫度應該根據季節和環境溫度適當調整,以適合人體溫度為宜,即所謂“熱無灼唇,寒無冰齒”。
食性猶如藥性,有寒、熱、溫、涼四種不同的性質。在膳食營養上一定要根據食物之性,結合身體素質及四季節氣等綜合因素,根據不同體質適當多吃偏寒偏熱食物,合理選擇,科學搭配。
不宜過食大熱大寒性質食物。
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:“用寒遠寒,用涼遠涼,用溫遠溫,用熱遠熱,食宜同法,有假者反常,反是者病,所謂時也。”指出用寒涼的藥物和食物要遠離寒涼的季節,用溫熱的藥物和食物要遠離溫熱的季節,反之就會引起疾病。
過食生冷寒涼之品,久則易于耗傷脾胃陽氣,導致寒濕內生;嗜好辛溫燥熱飲食,導致脾胃積熱,內傷相應臟腑。
?總結:
“飲食有節”、“謹和五味”、“寒溫中適”
想健康就必須合理安排膳食。藥食同源,藥物和食物不能互相替代。
要根據食物的“四氣五味”,結合身體素質及四季節氣等綜合因素,合理選擇食物,科學搭配,合理的膳食結構才是根本。